图片
编辑推荐语
图片
图片
系统辨证脉学为精确分割脉象信息、感知病机以及病情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手段,可以更加深刻领悟仲景脉法的思路。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探讨仲景阴阳脉法、五脏脉法、六经辨证脉法,发现三者实质上相互融合,对于疾病的定位、定性诊断可互为补充,从而探寻出真正病机。图片
图片
图片
【摘要】系统辨证脉学从位、数、形、动、质五个维度描述了脉体、脉管壁、血流和脉搏波方面的脉象信息,脉象要素耦合形成脉象系统,进而各系统间形成网络化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逻辑,形成中医脉诊的“心智模型”。《伤寒杂病论》强调“脉”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,将脉形、脉位、脉势分别辨阴阳,以分析疾病之病性与动态转归。通过系统辨证脉学的视角,将仲景脉法分为阴阳、五脏、六经辨证脉法三大方面。结合五带六区七层理论阐释的“部位阴阳”,结合“太过不及”重新解构传统脉象的“脉象阴阳”,结合不同疾病阴阳属性与特定病脉的“疾病阴阳”;结合系统论、全息理论重新阐释“五脏脉法”;结合疾病过程及脉象要素客观阐释“六经辨证脉法”。据此,进一步还原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的脉诊模式。仲景阴阳脉法、五脏脉法、六经辨证脉法三者实质上相互融合,对于疾病的定位、定性诊断可互为补充,从而可发掘人体系统出现病理变化背后的真正病机。图片
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创立的研究血管、血液行为、现象与机体身心状态、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疾病参数之间映射关系的中医诊断技术,从位、数、形、动、质五个维度描述了共25对脉象要素,表明了脉体、脉管壁、血流和脉搏波方面的脉象信息,脉象要素耦合形成脉象系统,映射机体体质、病因病机等内容,秉承“必知终始”的原则,各脉象系统之间形成网络化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逻辑,形成中医脉诊的“心智模型”。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形成了理、法、方、药为一体的辨证模式,包含“病-证-治”诊断模式及“类方-方-药”论治体系,而脉象贯穿其中,集中体现在《辨脉法》《平脉法》中,强调“脉”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。脉证互参为《伤寒杂病论》精粹内容,脉象的背后有整体辨证模式的支持。脉象的形成并不仅有单一病机,应根据篇目、条文的不同,透过疾病现象抓住本质。仲景脉法体系由司帆等提出,强调以病为纲、病脉证治,结合阴阳理论和三焦理论,将脉形、脉位、脉势分别辨阴阳,以分析疾病之病性与动态转归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介绍的脉象诊断方法继承了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的“三部九候”和“独取寸口”的理念,但对脉学理论的论述不够充分,对脉象所蕴含的病因病机难以灵活分析,且传统脉象诊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主观性,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。通过系统辨证脉学的视角可以更加客观阐释、表达仲景脉法的内容,进一步还原《伤寒杂病论》的脉诊模式。01
图片
阴阳脉法
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。《辨脉法》开篇即提出:“脉有阴阳者,何谓也?”仲景开篇这一论述即提出脉法的总纲,包括脉象性质、脉位、具体疾病的对立统一,也为后世《脉经》《濒湖脉学》等脉象专书奠定了基调。辨脉之阴阳,可以获悉疾病的病性、病位、预后,从而探寻病机,回溯疾病“过程流”。图片
1.1 部位阴阳脉法
部位阴阳脉最有代表性的为“三部九候”脉法,《难经》将其解释为寸口部位的寸、关、尺三部,每部又有浮、中、沉三候。系统辨证脉学在此基础上,结合解剖学、生理学等知识,进行了一个完整脉搏波的刻画,划分为“五带、六区、七层”。1.1.1 横向诊脉部位之阴阳
《伤寒杂病论》对于脉象横向诊断未有明确提及,但仍可从原文窥见一斑。脉象横向分为“五带”,指从尺侧壁到桡侧壁将桡动脉横向平均五分,分别对应从前正中线到乳中线、乳中线到腋前线、腋前线到腋后线、腋后线到肩胛中线、肩胛中线到后正中线区域的皮肤至深部组织器官。如“项背强几几”,即为寸部血管桡侧壁寒、刚、敛,应用葛根类方治疗。1.1.2 纵向诊脉部位之阴阳
《辨脉法》云:“关前为阳,关后为阴。”脉分五部,以关为界,寸上、寸、关为阳,尺、尺下为阴。寸上主头面,寸主上焦,关主中焦,尺主下焦,尺下主腰膝。系统辨证脉学加之西医微观理论对于纵向诊脉部位进行诊断,提出“六区”理论,即一次完整脉搏波从开始扩张到完全回缩平均分为六个时段,对应不同的解剖部位。此非全息理论的简单堆叠,而是感受到了心脏收缩引起的动脉管壁的周期性跳动,反映了整体固有的信息。1.1.3 径向诊脉部位之阴阳
“寸口脉浮为在表,沉为在里”,浮为阳,沉为阴。《难经》中用由浅到深的指力从皮毛、血脉探求到肌肉、筋骨。系统辨证脉学在继承的基础上,将脉管径向血流层剖面平均划分为七层,由浅入深代表了机体从皮肤到内脏组织器官的对应关系,也即为病位自太阳至少阴逐步由表向里进展的过程。图片
1.2 脉象阴阳脉法
《辨脉法》中记载脉大、浮、数、动、滑为阳,脉沉、涩、弱、弦、微为阴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载的多种脉象都有基础形态,把握阴阳脉象的关键在于掌握“平脉”。除此之外,男女老少脉象各异,四季平脉皆有不同。在领悟了平脉的总体脉象特征后,可以此为基础,认识到病脉的“太过不及”。“太过不及”脉源于《黄帝内经》,即指由于生理功能偏离中和态而导致脉象信息向极化方向发展。从位、数、形、动、质五个方面分析,“太过”之脉可概括为:脉位浮、上,脉率快,脉动波幅大、速度快,脉体宽大而长,血流层稠而滑,压力强。“不及”之脉则相反。从强弱盛衰辨脉之阴阳,且书中更多强调了左右寸关尺三部独脉表现。《平脉法》云:“邪不空见,终必有奸。”本文共整理了《伤寒杂病论》常见脉象,阴阳以色调不同表示。见图1。图片
图1 《伤寒杂病论》常见脉象《伤寒杂病论》脉象在解构过程中需要将其拆分为不同脉象要素,且部分脉象的概念需要重新阐释。以弦脉为例,弦脉为春天主脉,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载:“耎弱轻虚而滑,端直以长,故曰弦。”《濒湖脉学》载弦脉“端直似丝弦。”传统观点认为弦脉的脉象特点为脉形端直以长,脉势急紧。总结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弦脉应用为:①病位主要偏里,在胸腹肝胁;②病性主要为寒证实证;③病证主要表现为痛证。弦脉的概念定义较为模糊,对于是否同时应用了触压觉和振动觉描述不清,且将温度要素混杂其中,手下难以清晰把握。现代研究表明,弦脉的形成与血管弹性减退、外周阻力增加等因素有关。结合现代血流动力学,系统辨证脉学从四个维度对弦脉给出了新的定义:①血管壁刚;②血管形态直;③血管压力大(强);④血管可扩张度受限(敛)。运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对仲景脉法的阐释如图2所示。图片
图2 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的仲景脉法
1.3 疾病阴阳脉法
不同疾病脉象特征的阴阳属性也不同。痉病、中风、奔豚气、疮痈、肠痈等属于阳脉范畴,疟病、血痹、虚劳、肺痿、肺痈、百合病等属于阴脉范畴。如书中提到的虚劳,其脉象有脉大、极虚、脉浮、虚沉弦、浮大、浮弱而涩、极虚芤迟、虚弱细微、沉小迟、弦而大等,有不同的“虚”类脉象表现,但察其病机,总属中气衰败、亡血失精。气虚无力鼓动气血运行,不能有力固摄脉道,故脉象特征总体表现为弱而散、粗、稀、怠、缓、进少退多。有的疾病有特定病脉,如“疟脉自弦”、胸痹“阳微阴弦”等。以胸痹“阳微阴弦”为例,有研究显示,清代魏荔彤以诊脉指力的“沉浮”分阴阳,浮取脉微为“阳微”,主胸阳不足;沉取脉弦为“阴弦”,主阴邪有余。魏荔彤也认同以左右分阴阳:“以左右阴阳言,阳微必左手也,阴弦必右手也。”《金匮要略心典》云:“寸口亦阳也,而沉迟,则等于微矣;关上小紧,亦阴弦之意。”此时强调以尺寸分阴阳。胸痹的病机总体而言以阳虚为本,阴寒、痰饮、血瘀、气滞等病邪为标。脉象为双寸浮取弱、怠、散、粗、稠,关、尺部相对细、刚、敛、寒、涩,高太过深不及,属本虚标实。02
图片
五脏脉法
《平脉法》记载:“肾沉心洪,肺浮肝弦,此自经常,不失铢分。”肝脉表现为左关部直、略细、柔;心脉表现为左寸部略强、浮、粗,进多退少;肺脉表现为左寸浮;脾脉表现为滑、柔;肾脉表现为沉、强、刚。五脏顺应四时,各有所旺,《脉经》提出四时五行脉法名称,《千金翼方》中对于四时五脏脉法论述涵盖了春夏秋冬四时五季常脉,以及非其时而出现的病脉。然而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对于四时鲜有提及。《金匮要略》有对五脏病脉的记载:“尺脉浮为伤肾。”疾病的变化过程是动态的,存在着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,无论患者是否表现出明显症状,身体多个子系统已出现失衡,此时往往难以根据症状及时干预,在了解五脏平脉后可以进一步通过五脏相生相克顺序、五脏脉象的太过不及推理病机、把握脉证,这是对仲景脉法的进一步发挥。运用胚胎全息观点来看,内脏的病理或生理状况,可以直接在指下被感知。能量医学表明,身体全息特区感知到刺激后,以共振波形式传递,子系统的异常影响整体,导致脉象局部表现异常。图片
03
图片
六经辨证脉法
脉象阴阳有太过不及之分,所见证候当以八纲为辨证依据,疾病、脉象、证型、治法一一对应。六经辨证脉法不仅仅涉及三阴三阳,还从上中下三焦认识疾病演变过程。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综合性认识,包括了机体正气的盛衰、内外邪气的强弱、机体的反应程度、病情的转归趋势以及体现在外表的各种表象的综合。脉象顺应六经辨证的实质,彰显了人体由表到里感邪阶段不同病理过程的脉象特征。3.1 太阳病脉
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太阳病的脉象表现为“脉浮”,这表示人体受到风邪侵袭而上犯。《难经》曰:“浮者阳也。”《难经经释》曰:“浮为表,故属阳。”浮脉作为病脉是指正邪相战于表或正气外越于表,气运动在外的一种病态表现。太阳病的主脉表现为双寸部脉位浮,以右寸浮明显,主证相应表现为头项强痛以及恶寒。太阳病分为太阳中风证、太阳伤寒证。太阳中风证脉“浮缓”“阳浮而阴弱”,阳浮、发热提示身体功能对抗病邪的反应亢进,故病情属阳;阴弱为人体津液虚,精力有所不支的反应。脉象表现为双寸脉浮,右寸明显,散、柔、凸,来驶去怠,高太过深不及,血管壁略寒。而太阳伤寒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,体表毛窍闭塞,三部脉均有浮取强、血管壁刚、略寒,以寸部明显,由于体表受束,脉仅表现为“能浮”而不一定浮,体现了寒邪束表但正气不虚的病机。《伤寒论》第134条:“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。”而大青龙汤证邪因在于表而有阳郁化热,表现为血管壁刚、敛、寒,血流层热、强,脉动,进多退少,或浮或沉,寸浮粗或沉细。图片
3.2 阳明病脉
《伤寒论》第186条云:“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。”阳明病经热主脉当三部俱现,但以寸、关明显,表现为脉形粗,脉热、数、上,脉力强,高太过深不及,来驶去驶。阳明病的具体表现为“胃家实”,指胃与肠的燥实。也存在寒邪直中阳明的情况,“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”此时可以根据右关部的温度觉不同辨明寒热。韩祗和云:“治伤寒病,投下药者,本不为去积及取食,止为疏解阳毒之气……即寸脉大乃可下之,其阳气不盛,即三部脉停,何必下之?”对于下法的应用时机,提出以脉象为指征。当热邪进一步加重而出现燥屎内结时,脉象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迟、稠、浊、滑。基于此,除“少与小承气汤”之外,可以通过脉象判断应用三承气汤的时机。3.3 少阳病脉
少阳病的相关脉象主要表现在第265条,即脉弦细。还有“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”“脉弦浮大”等,提示少阳病主脉可能为弦脉,且以双关部脉弦明显。对于弦脉的阐释前文已提及。由于少阳病存在“血弱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”的正虚病机,提示少阳病兼脉表现为细、涩。少阳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孔窍阳热性病证、胸胁闷胀痛、往来寒热、痰饮水湿、情绪低落郁闷等,治疗以柴胡类方为主,强调“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”。若少阳病郁而化热,向阳明方向发展,即表现为大柴胡证时,则脉象除以上双关“弦”外,还有粗、热、浮、滑之要素体现;若患者素体虚弱,邪气向太阴从阴而化寒,脉象除“弦”还表现为右关弱、怠、缓,随着脾胃生化功能不断受肝木影响,后天营血生成受损,从而影响肝的藏血,此时反而会出现右关粗于左关。图片
3.4 太阴病脉
太阴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脾胃功能的受损,由于素体虚寒、寒湿之邪直犯或失治误下所致,属脾脏虚寒。“自利不渴”最能体现出太阴病的本质。《伤寒例》云:“尺寸俱沉细者,太阴受病也,当四五日发。以其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。”太阴病主脉当见沉细,主要为关脉弱、沉、寒、细、稀、散、进少退多或寸关浮、进少退多。《伤寒论》第277条:“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。”根据脉象的弱、散、寒程度,轻者选用理中汤类方加减,重者选用四逆汤类方加减。3.5 少阴病脉
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”少阴病脉象的主要特征为“微细”,表明人体的气血阴阳俱虚,尤以心肾虚衰为主要表现。阳气衰减,无力鼓动气血的运行以致脉微;阴血亏虚,无法充盈脉道所以脉细。少阴病脉当见沉,主脉微细,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、细、弱、散、高不及深太过、进少退多,但寸、尺沉细刚敛、关沉细稍弱,也属少阴的范畴。少阴病表现为下焦里虚症状,以精神较差、失眠(即“但欲寐”)为常见主症,实为阳虚阴盛,多真寒假热,病情危殆。三阴经中,太阴为开,少阴为枢,厥阴为阖,若少阴枢机不利,一则阴阳二气输布失调,可见不寐,甚则四肢厥冷;二则导致心肾失交,由于肾本身为水火之脏,肾阴不足则从阳化,肾阳不足则从阴化。少阴阶段阳气不足,以阴寒为主,若枢从阳转,从寒化火,整体脉象出现细、数、热、枯、上,尤以左手脉明显,左尺枯涩感,左寸、关动、直、敛,谐振波增多,而脾胃为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经之处,右关脾胃运化不及,脉沉而弱,即以“心中烦,不得卧”的黄连阿胶汤为代表;若枢从阴转,从寒而寒,整体脉象沉、寒、细、弱、散、来怠去怠,病情更进一步发展则脉甚至沉伏不出。脾胃得寒湿而自利益甚,右关、尺脉散而弱,且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,若有腹痛表现可出现脉管壁刚,即以四逆汤类方为代表。图片
3.6 厥阴病脉
平脉法中记载厥阴受病为“尺寸俱微缓”,并提出治则“此三经皆受病,已入于腑,可下而已。”厥阴病表现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、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、虚实互见等错综复杂的证候,但厥阴之阴阳进退也包含了津液的消长。由于病情进入厥阴阶段,津液虚少,阴阳处于阴尽阳生的关口,或进或退,若热退阳复而津未复则多热,阳退则多寒而病进。厥阴病的脉象总体可见寸关尺三部脉势脉力均不等,但总体表现为沉、弱、细、枯,“厥阴中风,脉微浮为欲愈,不浮为未愈”可以证明。由于厥阴病动态性与多相性的特征,且脉象特征体现了病情此阶段的总和,故纲领性的脉象特征难以说明。厥阴病表现为手足逆冷、消渴、腹胀下利、饥而不欲食、胃脘嘈杂、烦躁、呕吐等上、中、下三焦不利的症状,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鲜明,故应“舍证从脉”,忽略复杂的证候,抓住虚实互见的病机。04
图片
结束语
系统辨证脉学为精确分割脉象信息、感知病机以及病情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手段,可以更加深刻领悟仲景脉法的思路,而不仅仅局限在据症选方,突破了传统脉法的物象色彩。仲景阴阳脉法、五脏脉法、六经辨证脉法三者实质上相互融合,与人体这一系统出现的病理变化息息相关。五脏脉法的定位、“太过不及”也属于阴阳脉法的范畴。六经辨证脉法中,太阳与少阴根据人体功能盛衰不同分为阴阳两极,阳明和太阴是在胃肠部位根据人体脾胃功能分化为阴阳两极,少阳和厥阴为气机病理过程中的阴阳两极。五脏脉法、六经辨证脉法的定位、定性诊断可互为补充,从而探寻真正病机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10倍杠杆配资平台.顺发配资.正规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