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艘黑乎乎的小船,居然能让一支航母编队动弹不得?听起来像天方夜谭,但有时候,海战里最要命的,恰恰不是那些庞然大物。
很多人可能在阅兵式上一眼扫过了,海军方阵里混着一艘通体乌黑的小艇,没舷号,造型也说不上来的怪。它不像导弹艇那样杀气腾腾,也不像巡逻艇那么常规。一时间,大家都在猜,这到底是个啥?有人说是搞渗透的,有人说是搞侦察的。
直到央视和军报的报道出来,才算间接揭了底。这东西,是专们用来对付水雷的,一型新式无人艇。
要说水雷这玩意儿,真是海上的“老赖”。成本不高,布设下去,就能让价值连城的舰队进退两难。它不一定非要炸沉你,光是那种“不知道哪片水域有雷”的心理压力,就足以瘫痪一条重要航道,达成区域封锁。这种感觉,比真刀真枪的对抗还折磨人。
而扫雷,历来是海军里最苦、最危险的活。扫雷舰得硬着头皮开进雷区,用各种设备去“勾引”或者直接破坏水雷。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,稍有不慎,就是船毁人亡。传统的人工扫雷,不仅慢,更是把舰员的生命押在了赌桌上。
所以,让机器去干这种玩命的活,就成了全世界海军的共识。这艘在阅旗式上亮相的无人艇,就是冲着这个痛点来的。它可以跟在扫雷母舰后面当“小弟”,也能自己单干,去探明雷区,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。它在海军里的角色,有点像空军的无人机,不是要取代主力战机,而是去干那些最危险、最繁琐、没人愿意去的角落里干的脏活累活。
仔细看它的设计,就能发现里面的门道。整个船身低矮流畅,没有乱七八糟的天线桅杆,一看就是走了隐身路线,尽量降低雷达反射面积。根据画面推测,这船大概二三十米长,吃水很浅,也就一米多。这个尺寸很讲究,既要保证在近海作业的稳定性,又不能太大,得让大船能把它吊起来带走。
它的船型特别有意思,前半段是穿浪体,像一把刀,能劈开海浪,保证在风浪里也能跑得稳。后半段又变成了双体船,甲板面积一下就大了,能装下更多的扫雷设备,作业的时候也更稳当。这种混合设计,把速度和稳定性这两个矛盾的需求给捏合到了一起。
再看船尾,是两套喷水推进装置。这在浅水区优势太大了,不怕水草、渔网之类的东西缠住,也不像螺旋桨那样容易被磕碰到。关键是机动性好得吓人,原地掉头、横向平移都轻轻松松,这对于需要在雷区里精细操作的扫雷任务来说,简直是绝配。而且,它的排烟口藏在了水线附近,热信号被海水一搅和,红外探测设备就很难发现它,隐身性能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别以为无人艇就是个光挨打不还手的角色。这艘小艇的船头,装了一门30毫米左右的速射炮,还带了光电火控系统。这门炮不光能自卫,更重要的用途是直接打爆那些浮在水面上的水雷,实现“硬排雷”。
当然,它被称为“无人艇”,但设计上留了后手。艇上那个小小的舰桥里,保留了驾驶台和操控设备。在某些复杂情况下,或者需要人来做更灵活判断的时候,随时可以派人上船接管。这种“人机结合”的思路,说明我们的设计师想得很周全,没有一味地追求完全自动化,而是把实战中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。
这艘无人艇的出现,其实不是偶然。前几年的珠海航展上,中船集团就展出过一艘叫“虎鲸号”的无人作战艇,那家伙更偏向攻击和侦察。这次阅兵的反水雷无人艇,则是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树。一个负责突击,一个负责排雷,说明中国的海军无人装备,已经从单一的试验品,发展到了可以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定制的“工具箱”阶段。
过去我们总觉得,海军就是造大船,越大越好,火力越猛越好。但现在看来,思路变了。让这些便宜、灵活、不怕牺牲的无人小艇去危险区域“趟雷”,把那些昂贵的大型战舰保护在安全距离之外。这不只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一种作战思想的进化。
这艘小艇,没有名字,没有编号,但它解决的,是世界海军都头疼的百年顽疾。有时候,真正的厉害,就是这么不声不响。
10倍杠杆配资平台.顺发配资.正规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