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说没?中美贸易战这出大戏,又有了新剧情!📈 就在大家以为之前几轮谈判有点进展的时候,2025年10月这波操作,真是让人眼花缭乱。美国那边刚放话,中国这边就有反应,贸易战的火药味好像又浓了起来。
这事儿得从10月9号说起。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个公告,说要对稀土等相关东西实施出口管制。中国方面说啊,这是依据法律法规,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,主要是因为这些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在军事领域有重要应用,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,得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,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。他们也强调这不是禁止出口,符合规定的申请还是会予以许可的,而且措施公布前已经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了。
结果呢,才过了一天,美国东部时间10月10日,美国就宣布了要对中方加征100%的关税,还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。这反应速度,真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。
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可是有话说了,说美方的表态是典型的“双重标准”。想想也是,美国长期以来泛化国家安全,滥用出口管制,对华采取歧视性做法,对半导体设备、芯片等众多产品实施单边措施。美方管制清单物项超过3000项,而中方出口管制清单物项才900余项。发言人还强调,对于关税战,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,“我们不愿打,但也不怕打”。这话听起来挺硬气的。
其实啊,这贸易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2025年1月特朗普上任以来,中美贸易战就不断升温。到了10月份,这新一轮的博弈更是精彩。美国计划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籍或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“港口入港费”,初始标准是每净吨50美元,而且还会逐年递增,到2028年要涨到140美元。这可不是小数目啊!
中国当然也不示弱,决定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。这就是典型的“你来我往”,谁也不让谁。
到了10月10日,特朗普又扔出一颗重磅炸弹,宣布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%的额外关税。这意味着什么?一些商品的实际关税可能超过1!几乎覆盖了中美贸易的全部领域,从消费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,从纺织品到玩具和农产品,无一幸免。
中国在10月9日就已经对钬、铒等5种中重稀土及锂电池材料实施了出口管制,11月8日生效,覆盖矿产、设备、技术全链条。这明显是对美国措施的反制。
普通老百姓可能会问,这些贸易战的政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?其实影响还真不小。首先航运业就感受到了直接冲击。全球集装箱运价已经上涨了8%。Alphaliner的分析预计,新规将为全球集装箱航运业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新增成本。仅前十大全球班轮公司在2026年的合计支出就可能高达约32亿美元。
每个20英尺标准箱平均将增加约120至150美元的额外成本。这些成本最终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,意味着我们买的商品可能要涨价了。
贸易战也给跨境卖家带来了不少困扰。物流时效可能会因为航运公司调整船期和航线而变得不稳定。有些航运公司为了规避费用,可能会选择绕道第三国中转,这样运输时间就会拉长几天甚至更久。对于那些电商旺季备货的卖家来说,这真是个头疼的问题。
运输成本也在上升。根据规定,每只40英尺集装箱可能面临最高240美元的附加费。就算以单个20尺箱120美元计算,也占当前跨太平洋运价的相当比例。这意味着跨境电商和出口商的海运费用支出将增加,利润空间被压缩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舱位与运力问题。一些船公司已经开始将旗下中国建造的船调离美线,以避免费用。在政策生效初期,由于合规操作不熟练,加之部分船舶绕行,可能会出现有效运力阶段性供给不足的情况。跨境卖家可能会发现订舱变得困难,“一箱难求”的情况可能再度出现。
服务可靠性也令人担忧。港口费的实施为海运增加了一层新的地缘政治风险。中资航运公司可能会缩减美国航线,或者因为中美博弈升级而导致航班取消。这种不确定性让整个供应链都感到不安。
面对这些挑战,航运业也在想办法应对。很多班轮公司选择“换船”,将受影响的船舶从美国航线撤出,换用不在收费范围内的船舶执行美线服务。还有一些公司在考虑调整租约结构,使船舶名义业主不显性为中资,从而避免被视作“中资拥有”船舶。
改变挂靠港和运输路径也是常见策略。有些公司开始用邻国港口替代美国港口,由中资或中造船舶将货物运至加拿大或墨西哥的港口,再通过陆运或驳船将货物送入美国。这样船舶本身不进美国港口,就不触发收费了。
由于政策规定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费5次,航运公司也在优化航线班期,避免单船过于频繁地进出美国。这些调整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,但总比支付高额费用要强。
其实如果我们回头看,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剧烈升级了。2025年4月,美国就曾对全球180多国实施“对等关税”,对中国商品加征34%关税,中国则于4月4日反击,将美国商品关税定为34%。4月9日,美国进一步将中国商品关税额外提高至84%,中国同日宣布对美国商品关税同步升至84%。
但是这次的情况有些不同。有分析指出,4月是美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征关税,形成面向全球的“普遍性关税壁垒”;而本次仅针对中国单边加征,且美国已与部分主要经济体达成临时贸易安排或减免协议。
动机也不一样:4月特朗普向全球加征关税,主要是增加关税收入、促进制造业回流等财政或产业政策动机;而本次是对中国近期对稀土、关键原材料及部分高端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的报复措施,意在迫使中方让步。
从节奏来看,4月经过三轮关税博弈,中美双方互征累计达125%关税,而此次特朗普直接威胁对华加征100%关税,力度更集中、节奏更快,显示特朗普意图通过“极限施压”,获取谈判筹码。
虽然贸易战打得火热,但中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完全停止。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.61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4%。其中,出口19.95万亿元,增长7.1%;进口13.66万亿元,下降0.2%。这说明中国出口还是保持了韧性。
而且中国正在开拓其他市场,对欧盟、东盟、非洲、拉美市场的出口在高速增长,带动整体出口维持韧性表现。今年前三季度,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2.07万亿元,增长9.6%,占出口总值的60.5%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,高附加值产品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支撑。
对于未来,专家们似乎并不太悲观。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,若100%关税落地,将对中美双边贸易及全球供应链造成显著扰动,中国对美直接出口会显著回落,但受益于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,中国整体出口或仍将维持韧性。
华创证券的分析也指出,在经历过4月份近乎贸易脱钩的情景之后,此次再大幅加征关税,市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。而且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“TACO交易”的概率明显更大——这个术语指的是华尔街押注特朗普政府“强硬立场获取谈判筹码、最终让步达成协议”的外交行为模式。
其实啊,中美两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合,完全“脱钩”对谁都没好处。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,美国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。双方合作才是互利共赢的选择。
但当前的局势确实令人担忧。美国计划对华加征100%关税,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,这些措施如果全面实施,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。世界银行已经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至2.3%,贸易战继续升级的话,这个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调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可能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影响。如果贸易战持续,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商品价格上涨,尤其是那些从美国进口或者依赖美国技术的产品。另一方面,这也可能加速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,推动国产替代的发展。
中国企业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。比如说在半导体领域,中国在加速国产替代,中芯国际14nm产能扩张了217%。在稀土领域,中国加强对稀土相关技术、磁体出口审批,维护关键资源主权。
贸易战没有赢家,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。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,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两国,也会波及全球。我们希望双方能够相向而行,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,找到平衡点。
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已经表示,中方希望美方能够正视自身的错误,与中方相向而行,回到对话协商的正确轨道上来。这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愿望——贸易战早日结束,双方找到合作的新路径。
毕竟,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。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,合作潜力大。通过对话解决分歧,通过合作实现共赢,这才是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。
10倍杠杆配资平台.顺发配资.正规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