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30日,荷兰政府一纸部长令震动全球半导体产业:闻泰科技旗下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(Nexperia)被实施“全球运营冻结”。其全球30个主体在一年内不得对资产、知识产权、业务或人员进行任何调整。次日,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更进一步,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职务,并将公司99%以上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。一场始于企业并购的商业交易,正演变为地缘政治下的控制权争夺战。
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芯片公司。它是全球领先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,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。其小信号MOSFET、二极管等器件市占率全球第一,是博世、大陆集团等汽车巨头的核心供应商。2019年,闻泰科技耗资超340亿元人民币,历经三年完成对安世的全资收购,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“出海吃鲸”的标志性事件。当时交易顺利通过欧盟反垄断审查,却未料六年后遭遇“事后清算”。
荷兰政府称,此次干预依据的是《物资供应法》——一项本用于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的法律工具。官方声明指出,安世半导体内部出现“严重治理缺陷”,存在技术外流风险,可能威胁荷兰与欧洲的经济安全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审查并非发生在交易交割时,而是六年之后。更关键的是,荷兰并未提供公开证据证明技术已实际转移,而是以“潜在风险”为由启动前所未有的紧急措施。
法院裁定则进一步加剧了控制权的实质性转移。三位安世外籍高管紧急申请,法院随即暂停张学政职务,并任命一名外籍独立董事,赋予其“决定性投票权”。这意味着,尽管闻泰仍持有绝大多数股份,却失去了重大决策的话语权。股份托管后,企业治理结构被彻底重构:股东与控制权分离,中资母公司沦为“被动投资人”。这种“名义持股、实际失权”的模式,在荷兰司法实践中极为罕见,通常仅用于公司濒临破产或存在严重欺诈的情形。
这并非孤例。2021年,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NWF晶圆厂,投入数亿元帮助其恢复产能。但英国政府于2022年启动国家安全审查,最终在2023年强制将其出售给美国威世公司。类似地,中化集团2015年入股意大利倍耐力后,也被意大利政府以“规避美国贸易风险”为由,剥夺其CEO任命权与董事会主导权。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一个趋势:欧洲正将“国家安全”作为广泛适用的政治工具,系统性限制中资对关键技术资产的控制。
与传统反垄断审查不同,此类干预往往发生在交易完成后,具有追溯性。其法律手段也日趋精密:政府下达行政命令,再由企业内部外籍管理层发起司法程序,法院借“公司治理危机”之名介入,最终实现“合法夺权”。整个过程披着法治外衣,却实质上剥夺了外资股东的治理权利。而欧美企业之间的同类交易,则极少遭遇同等审查,凸显出明显的“双标”倾向。
对闻泰科技而言,短期影响尚可控。安世半导体日常运营仍在继续,2025年上半年仍贡献营收78.25亿元、净利润12.61亿元,是公司绝对的利润支柱。闻泰已公告,经济收益权未受影响,并正积极寻求法律救济与政府支持。但长期来看,决策链条延长、战略灵活性下降,已对研发投入、客户合作与供应链稳定性构成隐忧。资本市场亦迅速反应,公司股票虽已复牌,但估值面临“控制权折价”压力。
这一事件也为所有出海中企敲响警钟。过去十年,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、品牌与渠道,曾被视为全球化捷径。但如今,地缘政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风险变量。尤其是在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量子技术等战略领域,欧洲正加速构建“技术护城河”。欧盟正修订外资审查框架,拟将上述领域统一纳入强制申报范围,未来监管只会更严。
展望未来,安世事件的结局仍存变数。若闻泰通过法律途径成功挑战荷兰政府决定,或将成为中企维护海外权益的里程碑案例。但若措施被延长甚至升级为强制剥离,则可能开启“事后审查”的先例,严重打击国际投资者对欧洲市场法治与开放性的信心。无论结果如何,一个时代已经结束:单纯的商业逻辑,再也无法解释全球技术资产的归属。
这场风波提醒我们,半导体不仅是科技产业的基石,更是大国博弈的前线。当芯片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,企业的命运便不再只由市场决定。对中企而言,走出去的道路依然存在,但必须学会在规则之外,读懂那些未曾写明的潜规则。
10倍杠杆配资平台.顺发配资.正规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